close

9729701088_8d5e2361bc_o  

九月號的遠見雜誌,「未來的電哪裡來?」,一如封面故事,這期對關心台灣未來能源走向的人,應該很有看頭的。

這篇心得文就從德國開始說起。

德國長期以來致力於再生能源的發展,全世界已經是有目共睹,不過隨著文字的進展,卻也知道德國發展再生能源,看起來是光鮮亮麗,實際上背後還是有很多心酸。

在臺灣,廢核的民意在311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島核電廠的事故後迅速發酵,成為臺灣人及臺灣媒體的主流意見,一時之間廢核聲浪直衝天際。

準備要商轉的核四,原本就已經不受民眾信賴了,現在在社會拒核的氣氛下,恐怕連受專業檢查起死回生的機會都沒有。

文章中寫著:「事實上,是否廢核已在德國內部討論近40年,達成多數人的同意的共識後,政府才開始全力衝刺。」

也就是說,德國目前能有25%再生能源,而核能從原本的30%降為16%,這都是長期以來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政府訂定2022年廢核的目標,沒有作出「立即廢核」的政策,而是待再生能源或其他替代能源成長後,再逐步遞減掉運轉中的反應爐。

這跟臺灣目前要立即廢核的情況是有差距的。

是否立即廢核,無法預測的天災是一個因素,但是要維持穩定的工商業及民生運作環境也同樣是一個因素。

在德國努力棄核電轉向再生能源之際,遭遇到很多問題,其一就是電價的上漲,其二就是電網的重新設計。

自2000年至2013年,德國電價已由每度13.9歐分漲為28.5歐分,電價成長超過一倍,28.5歐分折合台幣是11元多。

再生能源較傳統能源昂貴是事實,利用新發展的再生能源而造成的電價波動是很可能發生的,很佩服德國人在這麼高電價的環境下生活。

順帶一提,德國社會中也有一部分為數不少的人,因為付不起電費而遭斷電。

使用了再生能源,必不可少的就是新電網的建造,而為了使新電廠的電能輸出給大眾使用,新電網的建造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不應該被忽略的一點。

一般人可能對發電廠比較了解,卻對電網或輸配電的概念較無知曉,一個新電廠的落成,必定要依賴電纜、電線和變電所,才能夠將電力傳送給使用者。

德國能源局計畫在2020年完成4500公里長的高壓電網,目前只完成了300公里,進度是嚴重落後的。

電網的佔地面積可能是比電廠多出許多的,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徵收土地,或是破壞生態景觀之類的問題。

 

對照德國的經驗,很多是臺灣可以借鏡的地方。

這篇文章也寫得很含蓄,僅僅點出一些觀念的地方,而不作出批評。

其實這篇文章可以批評的點實在很多,光是電價就又可以寫一篇。

我總覺得,要批評的同時一定要拿出新的方法出來,否則有那個腦袋去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為何不能思考一個真正可能的出路?

很多現代人,忠孝要兩全,要馬兒好但要馬不吃草,以己利為先,唯恐受到損害,如果這樣的人多過一個數量,真的不要幻想國家能有什麼進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rnet1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