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又看完一本書了,書名是「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

看玩真的有點不太敢吃海鮮,特別不太敢吃大魚。因為生物累積作用,大魚體內的毒素含量總是最高的,諸如海洋霸主鮪魚、鯊魚等等大型掠食性魚類,這些魚類最毒,而且被捕撈得也最嚴重,在海洋中的數量已經是原本的百分之幾了。

台灣俗稱鱈魚的比目魚,是一種底棲性魚類,為了要抓這種魚,漁船很可能使用對海洋最惡劣的漁具:底拖網,這種漁具會把生態豐富的海底山犁成一片爛泥。

書中有提到台灣,但卻是讓人蒙羞的,因為台灣漁業是IUU漁業中最惡名昭彰的(規避法規、從事非法、無報告及未受規範(illegal、unreported、unregulated, IUU)。

書中提到,現在美加等國販售海鮮的標準標示,如果是野生漁獲,則必須註明這裡面的魚是哪一種種類?何時捕撈?何處捕撈?用什麼方式捕撈?捕撈的漁船叫什麼名子?漁獲是在哪一個漁港上岸?

譬如一個鮪魚罐頭,裡面的魚是哪一種鮪魚?大目鮪?長鰭鮪?黃鰭鮪?藍鰭鮪?幾月幾日抓得?在太平洋還是在大西洋捕獲?是用網子還是用釣繩捕捉?等等。

雖然我看了家裡放的鮪魚罐頭,上面除了熱量表和有效期限,罐頭成份只有簡單標著「鮪魚、水、精鹽」等字,完全不知道裡面是哪一種鮪魚,也全然不知這條魚的處理過程。不同的鮪魚有不同的情況,有的鮪魚還能承受捕撈壓力,有的鮪魚卻已經面臨數量衰減的危機了。

台灣四面環海,是一個海洋國家,但我們有海洋文化嗎?還是海洋文化及代表海鮮文化?上網搜尋黑鮪魚,要找一篇完整的生態介紹真是難如登天,說不定在人還沒完全了解黑鮪魚之前,黑鮪魚就被抓光了(黑鮪魚現已瀕絕)。身為台灣人,若想長久保持海鮮在台灣文化中的位置,那真的得好好看看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rnet1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