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完了裝置車輪的機器工廠,繼續往前走,目前的位子是在鍛冶工廠東邊。

IMG_0459  

 照片的左側就是露天吊車臺,用途是將各料件送至各廠區。

IMG_0465  

IMG_0469  

看久了也滿有桁架之美的。

 

=================================================

 

再往前走,就是客車工場了,這裡有個小空間,但也一樣完全沒任何解釋。

IMG_0481  

客車工場最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這裡停靠著臺鐵第一代自強號EMU100型。

有著二個階梯的手動車門,這就是時光隧道。

IMG_0482

IMG_0488

逛完臺北機廠之後,EMU100是整個廠區內留存唯一較完整的電聯車。

就這裡停靠的車輛來說,要殺肉殺出一列完整五節的EMU100應該不是難事〈包含 EP(電源車)-EM(馬達車)-ET(拖車)-ET(拖車)-ED(駕駛拖車) 〉。

EMU100不只是臺鐵第一代自強號,同時也是第一代電聯車。

是臺鐵使用動力分散式車輛的始祖。

臺鐵現在的電聯車數量和型號也不是少數,相對於電氣化時代就買進來的GE電力機車及每一代都長得頗像的GM柴電機車,臺鐵的電聯車可以說是多采多姿。

而且每一代的進化程度也都很明顯,EMU100到EMU200,EMU300到EMU400,EMU到TEMU。

這些資料應該可以寫出一整面牆吧!

鑑往知來,不就是博物館設立的初衷之一嗎?

 

由於本身是從事於檢修工作,對於這些曾經是七堵的老火車,不免要多看幾眼。

IMG_0485

令我非常著迷的EMU100轉向架,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抗搖桿、水平閥、空氣彈簧、半徑臂等結構。

除了EMU300的原廠空氣彈簧之外,EMU100的空氣彈簧臺鐵裡是我看過最大最厚的。

抗搖桿是EMU100進口後的改裝品,用於防止行車時出現蛇行擺動(較粗的立桿)。

水平閥(較細的立桿)跟空氣彈簧連接,藉由機構來控制空氣彈簧的排氣,以獲得固定的車高。

如果眼睛看細一點,可以發現閘瓦已經從托架上取走了。

 

IMG_0493  

位於照片中間下部大型圓筒狀的物品,就是EMU100的MA(馬達交流發電機)。

馬達交流發電機就是以一顆直流馬達驅動交流發電機,發出適合車內電器用品使用的交流電。

在早期電氣技術上不發達的年代,電車線的電無法經過降壓或整流後給車內的設備使用,因此那個時代的做法就是使用以電能轉成動能,再用動能轉成電能的方式供給車廂電源。

馬達交流發電機在EMU400以後的車輛都不復見了。

由照片可以看到MA有兩個檢查蓋,其中一個寫著50mm,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無論是MA的馬達端或是發電機端,都是使用碳刷做為轉子和定子的接觸及傳導,50mm就是代表著內部的碳刷還有50mm的長度。

其實這也算是一種遺跡不是?

看到MA上寫著50mm,給我的感覺好像是車輛才剛保養完準備好上路一樣。

IMG_0350

IMG_0498

IMG_0346

雖然這些老火車已經不能再動了,甚至被殺肉殺得亂七八糟(如馬達車底下沒有馬達),但它們畢竟也是重要的鐵路文物資產。

扣除停留在七堵的三組EMU100,如果這裡的EMU100整理出一列完整的編組,相信也會是很棒的展品。

一般在路線上跑的火車無緣太過親近,可是一列停留在博物館的火車,任何人都可以親近地研究、新賞它的設計及構造。

而其它的零件也可以拆下來展示,譬如說駕駛臺、轉向架、主變壓器、馬達交流發電機等等,這都是過往科技的結晶。

一列已經報廢的火車,將其資料開放給大眾作教育,不過份吧?只是要不要做而已。

 

在EMU100附近不遠處,停著數輛S型柴電機車。

IMG_0347

IMG_0348  

就相機所及,可以看到這些柴電機車是S402、S206、S212

如果文化單位有心的話,這幾輛機車頭絕不會像這樣被當作垃圾對待,臺鐵離開臺北機廠了,所剩下(留下)的物品,已經不是臺鐵自己說了算。

就算車子已經不能動,就像剛剛展示EMU100的概念,S200及S400是臺鐵以前的調車用機車,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縱然不能要求把它修復起駛,但當作文物整理保存也是可以吧?

S400的傳動設計異於其它種柴電機車,這也是做文章的好地方。

不同的機械設計奠基於不同的使用需求,火車只是舞台,對於這些老火車,不只鐵道迷喜歡,也會吸引機械迷,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材料。

 

=================================================

 

看完了老火車,逆著參觀路線走,來到了鍛冶工場。

IMG_0505    

IMG_0382

鍛冶工場是以前臺北機廠仍然有修裡蒸氣機車時的重要基地,蒸氣機車上的許多零件,都是在這了鍛造出來的,但是因為時代的演進,隨著蒸氣機車的淘汰,鍛冶工場表現的機會也會來越少,直至遷場之前,鍛冶工場幾乎是停止運作的狀態了。

大家口耳相傳,臺北機廠的鎮場之寶,就藏在其中......

IMG_0361  

就是這臺1889年自蘇格蘭引進的蒸汽鎚!!!

蒸汽鎚與騰雲號是同時期(十九世紀末)的產物,一個從蘇格蘭,一個從德國飄洋過海來臺灣(騰雲號目前展示於國立台灣博物館旁)。

也許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我對這個蒸汽鎚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感,不過一想到這是十九世紀的工業產品,而且還能運作至二十一世紀,如此的工藝品質能不叫人讚嘆嗎?這不正是人類工業發展史的活化石嗎?

忽然很想知道當時這間位於蘇格蘭的工廠,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加工母機?這間工廠的工作情形是什麼樣子?

 

除了蒸汽鎚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叫空氣鎚的。

IMG_0518  

若說蒸汽鎚是由鍋爐(原動室)燃燒產生的高壓蒸汽來驅動,那麼這個空氣鎚,是不是應該有一臺空氣壓縮機來為其提供高壓空氣呢?

很可惜的,現場並為對這座空氣鎚作太多的說明。

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線鎚體的後面似乎有一些皮帶與滾輪的機構,因為空氣鎚上方並沒有像蒸汽鎚那樣的管路,所以鎚體後面的部分應該滿有可能是壓縮機的,那這臺壓縮機究竟是吃油還是吃電呢?不得而知。

空氣鎚的旁邊放著鍛模機,是由Bêché製造。

IMG_0520  

IMG_0366  

依據上方的管路來看,這一座鍛模機也是以蒸汽作為動力來源,工用大概也跟之前的蒸汽鎚與空氣鎚類似。

關於這個廠牌Bêché,是由兩個德國人Jean Bêché 和 Peter Johann Grohs 於1867年在德國Hückeswagen創立,於1932年開始製造counterblow hammer(就是鍛模機這類東西)。然而現在Bêché已經不復存在,已成為Schuler Pressen的一部分。

所以可以確定,這也是一座有歷史的工具機,而且是 Made in Germany,多虧了這個廠牌標誌,追尋工具機的歷史就方便多了!

不過憑現有資訊仍很難知道這座鍛模機是在西元幾年製造的,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從德國進口的。

 

在整個鍛冶工廠裡面,論外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座巨大的門型蒸汽鎚了。

IMG_0529  

不知道為什麼這種蒸汽鎚的形狀會不同於其他蒸汽鎚,就設計機械來說,一定是功用有所不同,才會有不同的外型,否則為什麼要多開模具製造形狀特殊的蒸汽鎚呢?

我猜測可能是用來加工較為寬大的零件吧?

門型蒸汽鎚中央有一支稍微彎曲的鐵桿,旁邊還有機構,不知道在運作中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好想知道啊!

至於門型蒸汽鎚是哪個地方製造的,暫時沒辦法考究。

 

在整個鍛冶工廠中,除了剛剛看到的蒸汽鎚、空氣鎚和段模機,仍須要其它機具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零件鍛造的工程。

第一個是油加熱爐。

既然要鍛造零件,對於零件本體加熱是必須的,因此,鍛冶工廠內有不少油加熱爐,用燒油來加熱零件至火紅可鍛打的程度。

IMG_0540  

下面這張照片的油加熱爐是大阪製造的(應該吧,爐右上的銘板)!都是有來頭的。

IMG_0532  

 

第二個是柱起重機。

鍛造的零件可能非常重,單憑人力很難搬運,於是有了起重機,幫助零件移動。

IMG_0538  

 

第三個,就是技術人員手持的工具,各式火鉗。

IMG_0526  

IMG_0534  

這些火鉗與各式工具都是北廠歷史的一部分,老師傅都是用他們的雙手握著這些工具一點一滴努力工作。

鍛冶工廠實在不應該只介紹機具,這些火鉗才是整個鍛造最基本的工具,每一種夾具都有其特殊的用途與歷史,才能打出能讓各型蒸汽機車使用的零件。

雖然我讚嘆於使用已久卻仍運作正常的機具,但這些工具才讓我真正有感覺到當時老師傅手心的溫度。

 

Youtube上有段影片,正是使用Bêché蒸汽鎚來鍛造,影片內容完整記錄了從加熱爐至鎚打鍛造的過程,值得一看,遙想臺北機廠的鍛冶工廠當年的工作場景。

 

不過真的是很吵啊...

不知道鍛冶工廠裡的蒸汽鎚是不是也用腳踏來操作呢?

 

在鍛冶工廠的展示裡面,很可惜的只有選出幾個用代表性的機具,還有許多遺落在一旁,原本有名子卻沒有給它名牌的機具。

IMG_0507

IMG_0509  

IMG_0515  

我相信它們都曾經在鍛冶工廠裡占有一定的地位啊!

從進入臺北機廠的大門開始,一直到進入了鍛冶工廠後,我才真正有一種工業遺址的強烈感覺...

裡面的每一個物件都是歷史,每臺機器可能都大有來頭,背後歷史也許超越了你我想像,真的非常可惜這次活動對鍛冶工廠的介紹實在太少也太淺了。

臺北機廠自修理蒸汽機車起家,鍛冶工廠的重要性應該是不言自明。

這裡頭的寶物可不只那臺劉銘傳時代的蘇格蘭蒸汽鎚,還有德國鍛模機、日本油加熱爐等等,稍微仔細研究一下,其實不難發現。

重點只在於文化單位是否有那個心啊!

沒有那個心,辦再多展覽都是給人罵的。

 

這篇文章中對於鍛冶工廠的介紹比較限於在機具方面,對於一些較古早的標語就不多贅述了。

幸甚鍛冶工廠已經是古蹟,裡面的工具都可以留存下來,期待以後的執政者能夠看出這間工廠的價值與文化教育意義,它絕不是單純的廢墟,這裡有很多很多一言難盡的寶藏。

 

這篇文章就以鍛冶工廠的屋頂做結尾了,下一篇,組立工廠與柴電工廠。

IMG_05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rnet1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