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機廠的總辦公室是這次旅程的起點,也是終點。

IMG_0703  

 

臺北機廠的總辦公室是兩層樓建築,第一層建築是1935年時日治時期建造的,在走廊上有拱型的設計。

IMG_0632  

在總辦公室落成的時候,原本是一層樓的平房,後因國民政府來臺,於1965至1966年時在總辦公室上再加蓋了一層,第二層建築就沒有第一層樓的拱型設計了。

這次只有開放第一層樓,從玄關分成兩邊看,一邊是做為木模展示,另一邊是做為文物展示。

進入文物展示間的第一步,是總辦公室的出納室。

IMG_0637  

出納室的古董也是不少,可惜介紹不是很完整。

IMG_0639

IMG_0641

磁石式電話機。

IMG_0645

對我這個世代而言,磁石式電話機可能比較陌生一點,上網查了下資料(還好很快就查到了),原來磁石式電話機是利用旁邊的手搖柄來旋轉磁石發電機,讓交換生前的交換機振鈴,交換生就知道有人要打電話了。

這支磁石式電話機是屬於較晚期的機種,已經開始有現在電話機的外型,依照外型來看,極可能是4M型磁石式電話機

下方寫有「調度電話機」字樣,很好奇這樣的電話機是怎麼應用在調度裡面,那時候的「調度」跟現在的「調度」一樣嗎?播這支電話時須要接到外界嗎?還是鐵路電話?

 

養成所上課鐘,年代竟然不詳...

IMG_0656

 

說到臺北機廠,即不得不提有臺北機廠之父稱號的速水和彥先生!

幾乎整個臺北機廠都是他設計的,包含組立工廠的建造、原動室的管路設計、澡堂的餘熱應用等,都是其一手規劃!

IMG_0657

出生於1889年的速水和彥先生,八歲時隨父親速水經憲來臺,後返回日本就讀中學,1915年自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畢業後,再度來臺任職鐵道部。

1931年10月時開始建造臺北機廠,於1935年8月竣工啟用,時稱「臺北鐵道工廠」。

然速水和彥先生並未隨著日本戰敗而離開臺灣,反而繼續留在台灣大學工學院任教,至1949年8月12日,速水和彥先生搭乘「日本丸」返回日本時在船上病逝,享壽60歲。

速水和彥先生一生為台灣奉獻30餘年,除教職外,他對技術的嚴格要求,也為臺灣鐵路打下了許多紮實的基礎,時至今日,鐵路局內部仍保有許多日式文化。

速水和彥先生的銅像本來位於總辦公室的前方,但因為國民政府來台時仍有毀棄前朝事物的觀念,銅像被敲離基座,幸甚有位臺北機廠的老員工將銅像保留至文獻室,我們才有福一睹當時設計臺北機廠的這位頂尖機械人才。

 

原先速水和彥先生的銅像基座,銅像被敲掉後放了一個大型傘齒輪。位於進入臺北機場大門時的右側。

IMG_0422  

 

以前的機器佐級試題,包含鉗工、鑽孔和攻牙。旁邊還有評分標準。

這才是黑手的招募試題,哪像現在鐵路特考只有考基本常識,除了怕招進來的是文書弱雞,還怕進來就嚷嚷要辦公桌、整天想跳走的人。

IMG_0661

 

鑄造工程,應該也是很久以前鐵路局招考的類科了。

看到這張圖我才驚覺,原來以前火車的煞車塊都是鐵路局自己做的!鑄鐵閘瓦就是從這裡來的!

IMG_0662

配合木模展示間的木模,只要還有通曉鑄造技術的師傅在,老火車的鑄鐵煞車塊在現在一樣可以做出來!

IMG_0690  

 

這張圖比較複雜一點,是原級的試題。

不知道詳細工程圖是什麼東西,在這張試題的右上角可以知道以前鐵路局招考的類科。比現在還要細分太多了啊(汗)!

IMG_0664

 

除了試題之外,也不乏有精細的鐵路車輛三視圖。

綜觀整個圖面,鉅細靡遺,標示非常清晰,應該是自日治時期就留存下來的文件,上面清楚寫著日期。

明治37年(1904),距今110年了,這很明顯是花車之類的特別車輛。

IMG_0671

大正八年(1919年),應該是具有分一等艙與二等艙的客車廂,可見日本人很早就推行客車等級制度了,這套制度沒有在台灣沿用下來。

IMG_0670

有趣的是這些三視圖有非常多的漢字,就算在今天給台灣人閱讀也完全沒有問題。精細的製圖功力也讓人瞥見日本人當時要求技術的程度!

這兩張設計圖可以見到當時日本客車廂的設計風格,小型窗戶、兩層屋頂、魚腹結構等。

兩層屋頂對車廂內的採光及通風極有幫助,也非常有視覺特色,但是結構複雜、容易漏水又昂貴,故日本在1931年後不再生產此種屋頂的客車廂。目前臺鐵保存的天皇花車與總督花車都擁有雙層屋頂的設計。

日本於1927年製出第一輛國產鋼體車輛,在這之前車廂是木造的,也就是說,上面這兩節車廂皆是木造車輛。

 

雖然有展示出不少極富意義的文物,但主辦單位還是鬧了笑話。

在展示廠長辦公室的地方,竟然出現了從工作區搬來的桌子?

IMG_0673  

在廠長辦公室的地方,居然出現了露點的西方美女海報?

拜託一下好不好!這有可能會發生嗎?

要重現廠長辦公的樣貌不是隨便搬一張桌子擺公文就可以了耶!

廠長辦公室的隔壁也展示許多火車的模型,但是模型一點都不精緻,甚至可以說是醜不啦嘰!

就算老火車已經去了極樂世界,模型也不該粗製濫造吧?透過精緻的模型可以來緬懷老火車當時的風光,模型本體就醜得讓人不忍卒睹 ,哪來的情懷想念老火車呢?

 

===============================================

 

其實很不想把原動室的照片放到最後,單就廠區介紹而言,原動室的介紹或許是最差的一個,介紹牌立在樹下的角落,而且離原動室還有段距離!

我不知道為什麼原動室不開放給人參觀,原動室的地位並不亞於其他工廠,在早期蒸汽火車的時代更是臺北機廠的心臟所在!沒有它整間工廠是不能做事的。

IMG_0385

在整個臺北鐵道文化節裡面,原動室只能用這樣的角度遠遠觀望...完全是不得親近!

原動室的鍋爐應該很久沒有運作了,照理說不會有危險的高壓蒸氣才對,原動室也被列為古蹟,完全想不到這次不開放的理由!

說到原動室,很想知道裡面的鍋爐是什麼地方製造的,又是從什麼地方進口,何時進口,既然原動室的鍋爐是用來驅動蒸汽鎚,鍋爐想必也是很有歷史。

 

 ===============================================

 

我在臺北機廠的旅程就這樣結束了,總共去了兩次,一次比一次看得更多,直到寫完這四篇文章,我仍想再度拜訪臺北機廠。

市政府一直想把臺北機廠改造成美術館、藝術博物館,或是所謂的文化創意專區,實在很想說,這樣的文創園區根本不應該進入臺北機廠,文創有什麼?

看看旁邊的松山菸廠就是最好的例子,哪有留什麼古蹟,根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商業區,東西貴得要死,有何文化創意的影子?文化創意不是保留幾棟老房子就可以這樣稱呼耶!老房子只是空殼,靈魂早已掏空,只能看到殘存的古蹟,卻不能看見其中的歷史。

文化創意只是幌子,想把臺北機廠做成可以洗錢的地方才是某些人真正的意圖。

那在臺北機廠作藝術有搞頭嗎?實在是很可惜,臺北機廠作為一個工業遺址,用來發揮它原本的功能是最好的,臺北機廠具有極大的科普教育潛能,能放置退役火車、退役客運、退役公車或其它具有紀念價值的交通工具,其明亮寬廣的廠房,是見證交通科技演進的最佳展場。

再說,臺北機廠辦過的藝術展示沒有一個不受到批評的,而且藝術展現往往會使人看不見廠房本身的設計思想,站在保存歷史文物的立場,實在不宜再辦這種藝術展示。

況且臺北機廠的廠房設計根本不適合作為美術館,試問美術館裡存放的藝術品所需要的保存環境為何?濕度、溫度、光線都要確定,在不破壞古蹟和歷史建築的前提下,把藝術品放在通風良好、光線明亮(受日光照射)的廠房裡,藝術品的下場會怎麼樣,請仔細想想。

回到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就是台北市政府的官員,他們完全不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如果可以,他們一定希望想把臺北機廠全部鏟平,建造豪宅,建造摩天大廈,只要能創造獲利就是最佳方案,可是屬於臺北這塊土地的歷史就此淹沒在土堆中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政府官員的思想及行為讓我不禁懷疑他們是不是仍然用殖民的思想在看待這些文物,只自顧著中飽私囊,對於在地文化是不屑一顧,甚至是急於清除!

臺北機廠從1931年就存在了,其中更包含了19世紀清代機器局的歷史,從清朝劉銘傳時代,經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這一百多年的臺灣歷史,都可以在臺北機廠裡實地看見,臺北機廠不適合文化創意,臺北機廠應該做為臺灣人與臺灣歷史連結的管道。

 

期待與你再相見,臺北機廠。

IMG_07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rnet1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